1973年4月25日,在的游泳池畅游了一圈后休息时,毛主席顺手拿起一边的信件看了起来。
信写得很长,毛主席读了之后,神情越来越严肃,到了后来竟然控制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之后,毛主席找来,让他取出自己的300元稿费,随回信一起寄给写信的人。
几天之后,周总理和元帅也得知了此事,他们根据信件的内容调查之后,一向温和的周总理难得地发了火,叶帅更是气的拍案而起,要“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给毛主席写下那封信的人,是一位知青的父亲,他叫李庆霖,是福建省莆田县的一位小学老师。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的工农业生产虽然得到了极快的恢复,但是农业经济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粮食还是比较短缺,这无疑也会制约工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开荒,希望能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手段,提高粮食总产量。
与之相比的是,城镇中有限的工作岗位,也满足不了知识青年的就业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想法,支持城镇青年去农村和边疆做建设。
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就有计划地组织和动员城镇知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1964年1月,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发出有关动员知青下乡的决定,文件一出,立即掀起了城镇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制,社员靠劳动挣工分,再用工分领取劳动报酬,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考虑到这一点,国家对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有特别补贴,每月给他们发放定量的粮票和生活补助。
李庆霖的二儿子李良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响应号召,在1969年初中毕业之后,就去了莆田县下属的荻卢公社参加劳动。
刚去荻卢公社的时候,李良模每月享有37斤口粮和8块钱的补助,除了劳动的辛苦之外,生活还能得到保障。
然而好景不长,在农村参与劳动之后,有些知青觉悟高,提出了要和农民“同工同酬”的要求,想要自食其力。
1970年,知青的口粮和补助被取消,李良模也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挣一点生活费。
李良模所在的公社,原本生产荔枝、龙眼等水果,后来为了生产,山上的果树被砍伐一空,农民也少了经济来源,只能靠着种植水稻维生。
经验丰富的老农都生活困难,更别提李良模他们这些半大的学生娃了,再加上没了补助,李良模在农村的生活越发艰难。
为了维持生活,李良模只能趁探亲的时候,从家里拿一些生活必需品,平时因为身上没钱,他也顾不上搭理自己,只求能填饱肚子就行。
所以回家时,看到稚嫩的儿子穿着破烂的衣裳,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父亲李庆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当时粮食都是配给制,需要凭粮票才能买到粮食,儿子下乡之后,身份不在家里,就没有很好的方法领取相应的粮票。
为了儿子的生存,李庆霖只能想办法,给儿子买一些“高价粮”送过去,这对李庆霖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高额支出,也加重了他的负担。
他也曾经亲自去儿子插队的公社,了解了情况之后,也向当地的有关部门放映过,不过都没有效果。
为了处理问题,他又先后找了当地的知青办和民事组,想让他们能处理问题,但都没有正真获得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
李庆霖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多次反映没有结果之后,他苦思冥想之下萌生了一个想法:向毛主席写信说明情况。
自从产生了向毛主席写信,反映知青问题的想法后,李庆霖就开始着手构思该写些什么内容。
1972年12月20日,学校已经放假,趁着这一段时间,李庆霖在家里关起门来,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写下了2000字的信。
信写好了之后,他又反复修改,删掉里面一些自己没把握的内容,以诉说自己孩子的情况为主,只稍微添上了一些其他干部的作风问题。
信中,他先表示了对“知青”政策的拥护,接着就提起了因为国家停发对知青的口粮和生活费之后,自己孩子面临的困难。
而且除了口粮不够的情况之外,孩子参加劳动时,不能像村民一样获得公社的分红,这就导致他身上没有一分钱,根本没办法应付日常开销,连生病了都没钱看医生。
除此之外,住宿也是一个大问题,知青下乡之后,只能借住老乡家里,老乡原本房屋就不宽敞,家里添了人口之后,他的孩子就立即面临无房可住的情况。
李庆霖说,他对于知青政策是非常拥护的,但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下乡之后,不用为吃穿、看病、住房和学习这样一些问题发愁,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知情政策落到实处,体现政策的作用。
在信的后半部分,李庆霖提到,某些干部的子女,完全把上山下乡当做“走过场”。
他们表面上看响应政策去了农村参加劳动,可是没过多久,城里的亲人就会以“国家需要”为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孩子调回城里安排工作。
信的最后,李庆霖再次肯定了上山下乡政策,让城镇的孩子去农村经历风雨,有助于他们成长。
但是孩子涉世不深,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希望国家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法,让孩子能自食其力。
之所以选择寄给王海容,是因为他看毛主席接见外宾的报道里,王海容都经常在场,便认为王海容能接触到毛主席。
为了让王海容帮他把信送到毛主席手里,他还给王海容写了一封短信,说自己家里碰到了“天大的困难”,请她一定要帮自己把信转给毛主席。
王海容也不负他所托,1973年4月25日,这封厚厚的信就到了毛主席手上。
看完信后,毛主席当天就给李庆霖写了一封简洁的回信,表示中央会统一处理这个问题。
毛主席还特别交代中央办公厅的,让他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钱,让他随回信一起寄给李庆霖,贴补一下他的家用。
就在毛主席给李庆霖写回信的第四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了中央高层领导人会议。
会上,周总理宣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写给他的回信,并在会上要求:要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事情,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
会后,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由国务院向全国派出了12个调查组,专门调查全国各地的知青问题。
工作组赶赴各地之后,很快就查出多起有关知青被迫害、殴打乃至被奸污的案件。
其中最恶劣的案件,是黑龙江建设兵团下属的团长黄砚田、参谋李耀东二人合谋迫害女知青的事情。
当案件被汇报到周总理面前时,一向温和的他罕见地发了火,他当即指示,让公安部派人过去,不要畏缩不要手软,要大胆地管一下。
出身行伍的元帅也拍案而起,要把这个案件当做典型处理“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1973年6月10日,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机关加强对知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紧接着国务院又针对知青问题,召开了专项会议,会期47天,从6月一直开到了8月,有关知青的许多问题都拿到了会议上作讨论。
知青会议根据调查组得到各地知青的真实的情况,总结除了一份详实的会议报告,并根据实际问题,起草了两个解决目前知青问题的草案。
会议报告和草案经过政治局讨论定稿,再经过毛主席的批阅之后,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地,由各地自行落实。
有了文件的知道,各地都根据当地的真实的情况,制定了各项措施解决知青的实际困难,这些措施,立即让知青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根据周总理和叶帅的意见,中央对那些迫害知青的罪犯也毫不姑息,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李庆霖写信的初衷,是为自己的儿子争取一些应有的待遇,谁知却得到了党和中央对于知青问题的高度重视。
他的举动,不仅改善了当时800多万知青的待遇,也然之后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得到了保障,所以从那之后,他也有了一个“知青家长”的外号。
对于这些后来的事情,寄出信的李庆霖完全不能预知,他在期望和忐忑两种情绪的交织下等了四个月,才等到了一些回音。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一位叫赖玉章的记者找到李庆霖,询问他写信给毛主席的前后经过。
记者能来,说明信应该送到了毛主席那里,但是毛主席看信之后具体是什么庆幸,赖玉章却没有告诉他。
送信的邮递员递给他一封信,上面印着中央办公厅的字样,他心里一动,急忙拆开信,毛主席写给他的几句话就跃入眼前:
虽然信是根据主席的信件内容打印出来的,但是会看着落款上主席的名字,李庆霖瞬间热泪盈眶。
收到主席寄来的汇款后,李庆霖舍不得花,立即把钱存入银行,到后来只是取一点利息出来花。
此后,因为毛主席的回信,李庆霖成了当地的名人,他小学教师的职位也一再得到升迁,后来莆田县的大小会议上,也会常常看到李庆霖的身影。
虽然他写信的初衷是好的,也因此惠及广大知青群体,但是李庆霖却在这种氛围中逐渐丧失了自我,犯了政治错误。
1977年,风光一时的李庆霖被正式逮捕,不久就被莆田中院判刑收押,在福建的一处劳改农场服刑。
一些知青听说了他被判刑的事情后,特意从上海、北京赶来探望他,1994年李庆霖因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后,还有许多老知青给他寄钱寄物,关心他的晚年生活。
1998年,一位老知青作家还专门去采访李庆霖,回去后以李庆霖为主人公,写出来一篇报告文学,还有人根据他的事迹写了一本书。
这些文学作品,再次将李庆霖这位“知青家长”的真实面貌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2004年,李庆霖因病去世,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他家所在区的区长亲自为他联系了莆田福山陵园的开发者陈老板。
陈老板也是知青出身,听说了他的事情后,不仅爽快地在陵园给李庆霖安排了墓地,还将李庆霖父母、妻子的骨灰一并安葬在陵园。
陈老板对大家说,就算没有区长来找,他知道这件事也会身处援手:不管怎么说,李庆霖都为全国的知青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庆霖的一封信,之所以能引起中央对于知青待遇的重视和改善,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够重视人民呼声,把人民的感受放在心上,所以才能从这封来自福建小学老师的信中察觉缺陷,继而解决问题。
李庆霖因为这封信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虽然他在后面的日子里曾经有过迷失,但他的那封信对于广大知青来说,确实不亚于一场甘霖,所以后来知青对他的善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黄志雄.“知青家长”李庆霖的浮沉岁月[J].福建党史月刊,2018,(第4期).
3.翁树杰.李庆霖“告御状”前后[J].党史博览,2001,(第10期).
4.孙成民.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经济社会背景考略[J].思想研究,2017,(第1期).
5.黄禹康.向“告御状”的197小学教师[J].文史博览,2007(06):4-8.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