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剪力传感器 RW-JL-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唱响“伟大抗洪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团结奋进、崇尚劳动、聚力发展的浓厚氛围,现介绍我区2024年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7个、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个人1名、首都劳动奖7个、第三届“门头沟工匠”获得者8名。以此激发全区广大职工脚踏实地干工作、奋勇争先创一流,奋力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攻坚战,高水平建设首都西大门。
妙峰山镇从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抢险救灾重建快速有效。备汛防汛全面细致,全镇转移群众2066人,启用妙峰山民族学校等4处安置点。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各方救援力量,48小时内与全部失联村庄取得联系,72小时内打通总长达27公里的生命通道,率先实现“五通一保”,为2000余人救援力量提供生活保障。恢复重建高质高效,967宅局部隐患类房屋已全部完成修缮;197宅重建类房屋,今年汛期前全部完成;煤改电设备维修更换3439户;应急挡墙除险已完成85%,第一批修复的街坊路已完工89%,路灯已修复80%,24条乡村公路已完成72%。区级灾后重建国债项目储备29项,其中8项已具备开工条件。
男,汉族,1976年出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市公安局门头沟分局斋堂派出所所长,三级高级警长。曾荣获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10次。
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李英海带领门头沟西部山区公安派出所民警,在断路、断电、断联,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险境下,转移安置群众3000余人,救助被困人员65名,引导警航飞机精准投送,转运应急物资1.7吨,转移危重病患6人次。灾后,他深入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全力配合属地党委政府恢复辖区生产生活秩序,因地制宜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保障受灾群众顺利搬入重建新居,有力护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男,汉族,1972年出生,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草甸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选中国潭柘寺镇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庆欣悦从始至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政治立场坚定。甘于奉献,坚持为民服务为第一要务,注重深入基层,并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盘活村民闲置资产资源,从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为解救被困村民,不顾自身安危,在暴雨中、积水里解救百姓100多人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男,汉族,1978年出生,党员,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凝华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工艺主管,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姜超锋热爱学习、肯钻研,把实践经验和理论相结合,并进行应用工艺的创新。研发了聚晶金刚石雕刻刀切割用工装、一种往复式线项实用新型专利。他追求精益求精,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方法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新人;作为一名员,他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用在本岗位工作近20年的光阴去谱写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锤炼成为应用工艺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中走丝的加工工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男,汉族,1993年出生,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曾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优秀士官1次,北京市公安系统十大金点子之星。
黄志川长期在灭火抢险救援一线工作,曾参与喜隆多火灾、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救灾等重特大灭火救援及抢险救灾行动。发明申请“3M反光条水带”专利,有效提升了火场逃生识别能力,累计出警1800余次,累计营救、转移被困群众300余人,挽回人民财产损失近百万元。尤其是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抗洪抢险中,带领车组提前到沿河口村前置备勤,筑起生命大堤,洪水过境,村民零伤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雁翅镇田庄村在此次抗洪抢险期间,村“两委”和驻村秉承薪火田庄跟党走的精神,勇于担当心系群众。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洪水威胁时,村“两委”对村里低洼路段和村民房屋等风险点位,不间断巡查,对房屋漏雨、院落积水等问题及时处置。抢险期间,80岁村民胡素芝突发重病,村支书亲自开车护送老人走镇边城绕河北省,将老人转移至医院救治。暴雨过后,驻村心系群众,积极联系协调企业,3次将急需救援物资运至山区,保障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也增强了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村“两委”和驻村热情参加灾后统计,配合政府和保险公司为受灾村民进行应急救助和索赔。
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中建一局深入贯彻落实习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成立北京门头沟斋堂镇沿河口村异地安置项目团队,仅用60天完成装配式模块房安装654间,安置农宅96户,圆满完成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任务,作为首批异地安置项目助力村民温暖过冬。项目团队遵循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高效安全筑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采用智慧建造系统、Linker智慧工地系统等数字化、精细化、信息化成果,建设智能现代化乡村。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男,汉族,1988年出生,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门头沟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主任、权益部负责人。曾荣获“北京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个人”“北京市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等荣誉称号。连续4年在年度考核中评定为“优秀”。
李晓琦坚持以党的事业、群众利益为己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我区职企劳资双方共同体意识更加稳固,助推我区调解组织获评“北京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他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工作业绩诠释了工会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抢险救灾工作中,他第一时间加入区派抢险救灾工作组,恪尽职守、勇敢无畏,冲锋在抢险救灾一线。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是一所集中小学和幼儿园于一体的寄宿制民族学校。学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承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学校所处地域红色和绿色等教育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空间。学校以“登妙峰,赏天下”为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中小学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立德树人戏剧教育研究共同体首批基地校”“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等荣誉称号。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落实了一体化的田园课程和民间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男,汉族,1985年出生,党员,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曾荣获“北京法院为民榜样”“优秀速裁法官”“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嘉奖。
马钢锤忠诚履职、廉洁奉公、勇于担当,先后在斋堂法庭、王平村法庭工作。为方便群众诉讼,他带领干警到群众身边巡回立案、巡回调解、巡回审判,让山区群众同等享受司法资源,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他坚持上门服务、快速立案、优先审理、快审快执,促进灾后涉民生问题稳步解决,以司法智慧保障辖区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男,汉族,1972年出生,群众,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北京馥天下餐饮有限公司门头沟分公司总经理,曾荣获“门头沟工匠”荣誉称号。
唐晓龙30余载刻苦钻研中华厨艺技能,研发创新京菜百余道,并分别获得特金奖、五钻金奖、金爵大奖,引领能力强。2017年,他自创的“馥天下烤鸭”走进联合国总部和驻美使馆,传播中餐美食;他为我区民宿工作人员无偿提供技能培训平台,多次前往山区民宿小院现场传授农家菜做法,从舌尖上为我区“诗画乡村”蓄力。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救灾、对口帮扶、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他积极捐款、捐物,为我区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男,汉族,1974年出生,群众,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北京合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电装组长。曾多次荣获“优秀员工”“合理化建议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尹金祥长期在一线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勤奋和敬业精神。他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并参与产品设计,快速掌握产品维修技术,保证产品及时返回用户手中。他工作业绩突出,带领电装组圆满完成公司年度生产任务,并承担售后服务工作,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技术上的支持。他的事迹展示了勤奋、敬业、创新和团队协作等优秀品质;他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为公司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女,汉族,198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医师。
任京雪长期从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牵头编制门头沟区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机制。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构建1个分中心14个站点的急救网络,区域急救呼叫满足率6年提升15.87%,站点规范化达标率和急救满足率达到100%。她全力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组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中心,重塑受损严重的急救体系,用实际行动守护了百姓健康。
男,汉族,1975年出生,群众,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委员、北京心怡和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荣获“门头沟工匠”“北京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陈义洪长期从事餐饮研发、推广及管理工作,提供厨艺技术指导,潜心菜品改良创新。积极参加门头沟区各类厨艺技能竞赛活动,连续5年担任我区技能大赛精品民宿厨艺赛事的专家评委。为统筹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他第一时间响应区总工会号召,向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的潭柘寺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捐赠食品物资并烹饪工匠爱心餐。
门头沟区河湖事务中心是区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本区水域岸线和河湖库滨带的保护工作,负责河湖水环境、河湖生态和湿地保护及落实河长制等相关工作,营造“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河湖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迅速行动,勇挑重担,充分的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守一线靠前指挥,第一时间出现在有险情、有需要的地方。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方面提升、长远高水平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落地和建设,全力以赴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奋力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攻坚战。
男,汉族,1982年出生,群众,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现就职于北京百洋诚创医药投资有限公司。
国内手术机器人注册取证第一人,12年医疗器械行业从业经验,精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搭建和产品全球注册取证工作,参与国家首支863计划智能机器人团队研发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第一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第一款关节置换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多项国内和海外取证工作,打破国外进口产品商业化垄断,具有里程碑意义。
女,汉族,1974年出生,花艺环境设计师,现就职于北京艾尚优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从事花艺师行业16年间,曾多次组织门头沟区巾帼民俗旅游专业技能培训,为我区待业妇女传授知识技能、拓展创业思路。参与门头沟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门头沟小院+”美丽主人民宿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系列活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能水平,助力精品民宿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门头沟小院”稳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女,汉族,1978年出生,党员,苗木培育工,现就职于门头沟区科技开发实验基地。
致力于果树栽培、新种质引种等技术推广工作,重点开展京白梨品质提升、新种质引种、南果北种等工作,成功引种栽培近50个名特优果树品种。主持参与市级、区级科技项目20余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区级科技成果推广奖。
男,汉族,1981年出生,党员,急诊科医师,现就职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先后成立了京西唯一的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和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率先应用“有创转运呼吸机”成功转运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在急诊科室推广重症超声技术、床旁临时起搏器等技术,为我区医疗急救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防汛救灾期间,转移危重症患者100余人次,协调开放“急诊+住院”绿色通道,3年来,累计开展应急救助培训30余次,义诊时间1500余小时。
女,汉族,1977年出生,党员,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现就职于门头沟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研究与开发工作,采用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使谷子平均亩产达到223公斤,超出北京市单产水平28.9%;采用合理密植、节水灌溉等技术,指导玉米种植户在全市粮食作物高产擂台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注重门头沟区特色优势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收集传统特色优势品种17种,推动我区传统特色老品种加工模式创新发展。
男,汉族,1982年出生,党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现就职于北京华科先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长期从事肿瘤放疗一线π放疗专利技术,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台X波段医用直线加速器研发,成功填补了X波段加速器小型化、双机器人协同放疗等关键技术空白。研制的国内首台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心血管领域专用放疗设备——心脏放射消融加速器系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房颤疾病的无创治疗前景可期。
男,汉族,1956年出生,群众,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现就职于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
从事研发工作30余年来,先后发明专利87项,连续2年获评全球数字化的经济大会产业创新成果奖。作为平面电容与曲面电容技术发明人,始终致力于智能传感器领域,曾负责多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完成国内第一台商业化嵌入式计算机开发系统。成功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触感芯片。
男,汉族,1981年出生,党员,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现就职于中铁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总承包部。
自参与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建设工作以来,总结研发桥梁工程冬季施工智能保温系统,仅采用一台智能温度检测机器就可以完成温、湿度检测,检验测试的数据精准、及时。带领团队及时作出调整喷浆料配合比,优化施工工艺,合理组织工序衔接,采用湿喷机械手分层喷射,确保混凝土到场后即可施工,效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