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不断轨单台面自动轨道衡
本篇报告从产品、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人形机器人的应用等角度分析了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行业。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精密、复杂操作,产品本身就具有复杂性高、解耦难度大的特点,下游应用广泛,定制化属性明显,目前市场空间较小,国内外企业体量均较小。人形机器人有望带来百亿级的增量市场,核心需求是量产时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能力,行业处于发展早期,未来有望持续突破,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是实现复杂、精密作业的刚需。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三维空间坐标系(OXYZ)内的三个力(Fx、Fy、Fz)和三个力矩(Mx、My、Mz),是精密度最高的一类力传感器。在复杂、精细作业场景下,机器人末端工具或工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力需要被精确地感知,以保证机器人作业质量,此时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成为必不可少的选项。
(1)几乎所有多维力传感器都存在不可消除的维间耦合,为了从结构上尽可能降低耦合,往往会设计复杂的机械本体结构,导致很难用经典力学知识来建立精确理论模型,给感知系统的建模、信息获取与处理带来困难。
(2)部分耦合有非线性的特征,虽然目前已有一系列能有效消除维间耦合的非线性解耦方法(即算法解耦),但往往很复杂,而且计算量很大,所需计算时间比较久,给实时检测带来限制。
(3)传统的感知系统都基于简化的模型或者设计师的经验来进行设计,各维差异性显著,很难达到精度一致。
(4)为做准确的标定,要使用到六维联合加载设备,六维联合加载设备非标性强,一般是传感器企业自研自产,制造成本昂贵,壁垒高。
下游应用广泛,产品定制化属性明显,市场空间较小。下游最重要的包含机器人与自动化,汽车行业,医疗手术和康复领域,航天航空领域等;各个下游所要求的量程、分辨率、精度、温漂等具体性能不同,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发,因此定制化程度较高。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六维力传感器销量为8360套,其中机器人行业销量达4840套。按均价2~3万元,则2022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约2亿元。单价昂贵是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无法大批量使用的主要原因。
竞争格局:国内以初创公司为主,下游侧重点不同,收入体量较小;海外企业主要领先在产品丰富性和项目经验上,覆盖的下游更全面,但整体收入体量也较小,没有拉开难以逾越的差距。
人形机器人有望带来百亿增量市场。人形机器人中,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主要用在手腕(2个)、脚腕(2个)。关节力控主要用一维传感器,其中旋转关节在减速机外部放置一个力矩传感器,直线关节使用一个拉压力传感器,一共需要28个。因此,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对应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需求量为4*100万=400万套,一维力/力矩传感器需求量为28*100万=2800万套,在这一需求量级下,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价格有望出现十倍级的下降,原因主要在于bom成本和摊销成本逐步降低、批量生产的标品有可能实现自动化。假设量产后六维力价格降低至2000元,一维力价格降低至100元,单台人形机器人对力传感器的需求=2000*4+100*28=10800元,百万台人形机器人对应的市场空间为108亿元。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诉求在产品一致性和稳定能力,有望促进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从少量定制走向批量标品。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本身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量产情况下,保持一致性和稳定能力的难度较高,目前销售模式以小批量定制的项目制为主,而人形机器人需要的是稳定性很高、可批量生产的标品,我们大家都认为,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上能否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重点是能否提高量产的一致性和稳定能力,这也是我们判断相关公司是不是有望胜出的重要标准。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新兴应用产业化进度没有到达预期、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个人会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股价涨停后 柯力传感迅速公告:六维力传感器未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开发试制阶段
中国银河给予机械设备推荐评级:特斯拉发布Optimus-Gen2,11月挖机销量1.5万台
中国银河给予机械设备行业推荐评级:优必选上市在即,关注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映射机会
柯力传感:智能传感器“六边形战士”,平台化布局全新出发(德邦证券研报)
“年方二十四”红旗连锁正青春:营收与净利润续创新高 分红远超募资金额 布局预制菜守护百姓餐桌安全